在经历近一年的停工停产后,上汽红岩终于迎来复工曙光。
近日,有消息称,上汽红岩4大工艺生产线启动复工调试,核心业务即将全面复产,一场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生之战”就此打响。
从巅峰到谷底
停工一年间的挣扎与转机
上汽红岩的历史可追溯至1965年成立的四川汽车制造厂。彼时,这家军工背景企业以自主研制我国第一代大马力CQ30.290型重型卡车为起点,一举奠定行业标杆地位。此后,通过引进德国曼恩、奥地利斯太尔等国际先进重卡技术,一度成为国内重卡市场的领军者。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市场格局发生剧变。尽管上汽红岩早在2005年便敏锐捕捉到行业变革信号,与上汽集团、依维柯成立三方合资公司,试图通过国际合作实现技术跃迁,但这一战略转型却因内部管理整合滞后陷入僵局,错失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布局窗口期。2010年后,随着国内重卡市场由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上汽红岩市场份额从15%持续滑落至不足5%,逐渐被主流梯队边缘化。
2021年,合资方依维柯退出,上柴股份(后更名为动力新科)以全资控股形式接手。但这场股权更迭未能扭转上汽红岩的颓势。受国内重卡行业周期性下行、排放标准切换导致需求透支等因素影响,上汽红岩销量惨淡,市场影响力逐渐式微。尽管具备12万辆整车生产能力,但在2023年,上汽红岩仅实现重卡销售9090辆;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销量更是仅有6000多辆,与3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相去甚远。根据动力新科此前发布的财报,上汽红岩2022年净亏损17.03亿元,2023年亏损扩大至23.87亿元,2024年上半年预亏6亿至7.8亿元,3年累计亏损超47亿元。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5.26亿元募集资金因债务纠纷被法院冻结、涉及多起诉讼案件……最终,因无法支付关键零部件采购款及维持生产线运转,上汽红岩于2024年四季度全面停产。
停工后的上汽红岩,经历了“至暗时刻”,员工面临失业风险,供应商货款无法按时结算,企业声誉也遭受重创。然而,这家老牌商用车企并未放弃自救。在停工期间,企业高层积极寻求外部合作机会,与多方投资者展开深入洽谈,最终成功引入战略投资。同时,企业内部也启动重大人事调整,原上海汇众总经理邱学军临危受命,携上汽大通市场战略专家施轶才组建新管理团队,明确“新能源转型”与“供应链重构”两大核心战略。此外,上汽集团还联合重庆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和战略引资,逐步化解上汽红岩的资金链危机。
今年4月,随着与核心供应商恢复合作、智能化生产线完成设备联调,上汽红岩正式启动复工调试,标志着企业正从停工“冰封期”奋力突围。
重生之路荆棘满途
能否跨越重重阻碍
新管理层火速上任、政府紧急输血、生产线悄然升级……尽管上汽红岩的复工号角已经吹响,但未来的重生之路依然荆棘满途。
当前,国内燃油重卡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中国重汽、一汽解放等头部企业凭借其在规模、技术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相较之下,上汽红岩在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要想从这些强敌手中夺回市场份额,绝非易事。与此同时,新能源商用车领域也已进入“拼刺刀”的阶段,三一集团、徐工汽车、宇通集团等企业加速攻城略地,传统商用车巨头也开始全面下场绞杀。反观上汽红岩,虽曾率先推出氢燃料和纯电动等多款车型,但始终未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2024年1~9月,上汽红岩新能源重卡销量仅占行业0.8%,远落后于头部企业。复工后,若无法快速推出差异化、高品质车型,上汽红岩恐难扭转边缘化颓势。
“在存量竞争时代,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产品力孱弱、品牌声量不足的企业,其短板将被无限放大,直至被市场彻底淘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用车行业专家直言,当前国内商用车市场整体低迷,所有企业均面临生死考验。而上汽红岩的困局,本质在于产品迭代滞后、技术路线偏离用户需求,未能踩准产业升级节奏。
资金压力也是上汽红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上汽红岩资产负债率已超行业均值,应收账款积压严重,5.26亿元募集资金被冻结的阴霾也尚未消散。尽管战略投资者的入场为短期资金链提供了缓冲,但企业复工复产和后续发展仍需大量资金支持。若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盈利,上汽红岩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始终存在。同时,企业还需偿还停工期间积累的债务,这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如何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链稳定,是上汽红岩管理层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更需高度警惕的是,复工后供应链协同与渠道信心重建的复杂性将远超预期。此前,因库存积压,经销商渠道一度滞销国五标准重卡超5000辆,终端价格体系一度陷入非理性波动。若无法通过系统性措施修复产业链协作机制,上汽红岩或将陷入‘复产即滞销’的恶性循环。”上海某重卡品牌经销商李刚表示。
此外,某重卡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战略规划的精准性,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汽红岩的衰落,本质上源于内部管理机制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无论是早期合资公司内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还是后期被上汽集团主导后,其重卡业务未能获得充分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汽红岩的可持续发展。复工后,如何系统性重构战略优先级与组织协同机制,将成为其扭转发展颓势的核心命题。
上汽红岩之殇
为商用车行业敲响警钟
上汽红岩的阶段性停工,不仅折射出单一企业的经营困境,也为整个商用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商用车行业专家陈世平指出,当前,我国商用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期,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倘若企业依然固守传统技术路径,缺乏前瞻性战略思维,忽视技术研发投入,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被市场边缘化的风险。上汽红岩在新能源转型上的迟缓,便是前车之鉴。商用车企业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构建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产品矩阵,以适应未来市场变化。
强化管理效能同样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核心。陈世平进一步强调,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与市场地位的稳固,本质上取决于其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执行效率。上汽红岩的阶段性困境深刻印证了这一逻辑。商用车企业需以此为鉴,系统性重构管理体系,实现战略响应速度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动态平衡;深化供应链管理,构建弹性供应链网络,以实现成本优化与交付效率的双重提升。
此外,上汽红岩事件亦凸显出商用车行业协同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为一个具有紧密关联性的产业集群,商用车企业之间应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共同构建“竞合共生”的良性产业生态。惟有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协作,才能有效应对技术迭代加速、市场需求分化等共性挑战。
上汽红岩的复工复产,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关键战役,它能否实现“浴火重生”,既取决于技术、资金等硬实力的修复,更依赖于对市场趋势的深度洞察与自我革新的勇气。对于我国商用车行业而言,红岩之殇恰似一面棱镜——只有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以管理革新为支撑,才能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