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来源: 作者:周晨
【商用车新网原创】
8月6日~8日,2025第二届北京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以下简称“充换电展”)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3号馆举行。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储能充电桩、超充桩、换电站、光储充、重卡超充、移动充电、Saas平台、充电模块、充电枪、换电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商用汽车新闻传媒记者注意到,几乎每家展商都带来了重卡超充、重卡充换电解决方案,其中更不乏兆瓦级超充产品。
兆瓦级超充与充电堆解决方案集中亮相
在此次展会上,华为带来了重卡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以及全液冷超快充解决方案。其中,重卡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通过全栈自研技术,集成长寿命、高性能、高安全等特征,单枪可实现最大1.44MW功率输出,可提供双枪持续2400A的充电体验。
据悉,华为已联合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开发超过30款支持4C超充的重卡车型,可应用于港口、矿山等高频作业场景;同时建立了“超充联盟2.0”,共同定义商用车超充标准,致力于打造多场景超充解决方案。
海汇德携全场景重卡充电解决方案亮相。针对自用车辆大于5辆以及对外运营场站,海汇德展出了模块化主机+双枪终端方案。该主机支持平滑扩容,可随业务增长逐步升级,能够灵活搭配风冷或液冷终端,兼容性强,同时也可接入常规快充、液冷超充、欧标、美标等终端,兼容所有重卡充电需求。
针对自用和轻量场景,海汇德展出了400kW双枪一体机。该机型具备高效紧凑设计、节省场地空间的特点,能够满足小批量重卡日常补能,安装便捷,无需大规模电网改造。
另外,针对矿卡及大电量场景,海汇德拥有定制化兆瓦级充电方案,4.5MW终端、2.4MW终端、撬装式预制舱等高定制化产品,支持高电压大电流快充,满足矿区快速部署、灵活迁移及高功率补能需求。
带来充电堆产品的还有特来电。目前,充电桩接入普遍采用低压箱变,重卡等大功率充电场景则需要高压箱变,为此,特来电研发了高低压一体化群充系统,将充电模块集中形成可调度的“功率池”,能够平衡车辆充电需求和电网安全承载。该系统最高可实现4兆瓦功率池共享,最大支持乘用车1000A、商用车1600A、公交车1200A的输出电流,补能效率较传统快充桩提升近4倍。
绿能慧充的绿能·天穹2.5M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同样支持群充。产品单机功率达到2.5MW,通过智能投切技术动态分配功率,能够适配重卡全车型、全场景的充电需求。面对重卡多接口、多协议生态实现了四维兼容,拥有智能充电终端、液冷超充终端、极充终端和MCS终端。MCS充电最高输出可达1.5MW。
电闪加“天闪”系列智能充电堆也能够提供从360kW到2400kW的多种充电选择,旨在适应不同车型的充电需求。单个充电堆最多可连接数十把充电枪,从而能够有效支持场地内多辆汽车同时进行充电,极大提高了充电效率并缩短了等待时间。
超充技术落地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从参展的企业和展品来看,行业内满足纯电重卡高效率充电需求的技术和产品甚至多样化解决方案已经基本就位,那么,具体到实际应用层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对此,商用汽车新闻传媒记者也在展会现场进行了了解。
“现在重卡的电量越来越大,从以前的282度到现在的700度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重卡需要的充电功率也越来越大,且各个产品间充电的差异性很大。比如一个场站里,一些老车可能需要两、三百千瓦左右的功率,有些新车需要五、六百千瓦甚至兆瓦的充电功率,显然,单一的单桩产品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这就是现在充电堆产品越来越多的原因。它更灵活、能够同时满足不同车辆的充电需求,且后期还能扩容,能够适应车辆的高速迭代升级。”绿能慧充产品讲解员告诉记者。
显然,对于公用场站或自有车辆品牌及配置丰富的客户而言,充电堆能够为他们带来更高的充电效率。然而事实上,目前市面上销量最高的还是480kW充电桩产品。
“这也是由需求端决定的,现在大多数的重卡客户用的产品电量在400度左右,480kW的桩刚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一小时内能将电池充满。我们也有960kW的充电桩以及更高兆瓦级的终端,但目前只有矿卡客户会用超大功率充电桩。”电闪加产品讲解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虽然现在兆瓦级超充技术已不罕见,但实际的市场需求其实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已投入终端运营的大量电动重卡产品并不支持超充技术,盲目提升充电功率反而会对电池造成伤害。其次,超充站建设成本远高于传统充电站,运营商及车队客户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此外,超充桩的建设对电网基础设施有着极高要求,充电时可能导致电网过载等情况产生,影响城镇正常用电,这也是超充设施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
“对于我们的多数客户来说,一小时的充电时长是刚好符合需求的,因为司机也要吃饭休息,这算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时间。就算能够通过用更高功率的充电桩进一步缩短时长,但相应购置成本也会提高,对他们而言并不合算。”电闪加产品讲解员补充道。
通过此次充换电展可以看出,以兆瓦级超充和智能充电堆为代表的高功率、高兼容性解决方案已成为主流技术发展方向。然而,受制于现有重卡电池对超充的兼容性、电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及成本效益考量,当前的市场需求仍高度务实。尽管如今超充技术发展高歌猛进,但其大规模落地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产业链协同解决。电动重卡真正走入超充时代,还需一段时间。
【商用车新网原创】
8月6日~8日,2025第二届北京国际充换电与光储充展览会(以下简称“充换电展”)在北京首钢会展中心3号馆举行。参展企业集中展示了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储能充电桩、超充桩、换电站、光储充、重卡超充、移动充电、Saas平台、充电模块、充电枪、换电装备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产品。
商用汽车新闻传媒记者注意到,几乎每家展商都带来了重卡超充、重卡充换电解决方案,其中更不乏兆瓦级超充产品。
兆瓦级超充与充电堆解决方案集中亮相
在此次展会上,华为带来了重卡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以及全液冷超快充解决方案。其中,重卡兆瓦级超充解决方案通过全栈自研技术,集成长寿命、高性能、高安全等特征,单枪可实现最大1.44MW功率输出,可提供双枪持续2400A的充电体验。
据悉,华为已联合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共同开发超过30款支持4C超充的重卡车型,可应用于港口、矿山等高频作业场景;同时建立了“超充联盟2.0”,共同定义商用车超充标准,致力于打造多场景超充解决方案。
海汇德携全场景重卡充电解决方案亮相。针对自用车辆大于5辆以及对外运营场站,海汇德展出了模块化主机+双枪终端方案。该主机支持平滑扩容,可随业务增长逐步升级,能够灵活搭配风冷或液冷终端,兼容性强,同时也可接入常规快充、液冷超充、欧标、美标等终端,兼容所有重卡充电需求。
针对自用和轻量场景,海汇德展出了400kW双枪一体机。该机型具备高效紧凑设计、节省场地空间的特点,能够满足小批量重卡日常补能,安装便捷,无需大规模电网改造。
另外,针对矿卡及大电量场景,海汇德拥有定制化兆瓦级充电方案,4.5MW终端、2.4MW终端、撬装式预制舱等高定制化产品,支持高电压大电流快充,满足矿区快速部署、灵活迁移及高功率补能需求。
带来充电堆产品的还有特来电。目前,充电桩接入普遍采用低压箱变,重卡等大功率充电场景则需要高压箱变,为此,特来电研发了高低压一体化群充系统,将充电模块集中形成可调度的“功率池”,能够平衡车辆充电需求和电网安全承载。该系统最高可实现4兆瓦功率池共享,最大支持乘用车1000A、商用车1600A、公交车1200A的输出电流,补能效率较传统快充桩提升近4倍。
绿能慧充的绿能·天穹2.5MW分体式直流充电机同样支持群充。产品单机功率达到2.5MW,通过智能投切技术动态分配功率,能够适配重卡全车型、全场景的充电需求。面对重卡多接口、多协议生态实现了四维兼容,拥有智能充电终端、液冷超充终端、极充终端和MCS终端。MCS充电最高输出可达1.5MW。
电闪加“天闪”系列智能充电堆也能够提供从360kW到2400kW的多种充电选择,旨在适应不同车型的充电需求。单个充电堆最多可连接数十把充电枪,从而能够有效支持场地内多辆汽车同时进行充电,极大提高了充电效率并缩短了等待时间。
超充技术落地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从参展的企业和展品来看,行业内满足纯电重卡高效率充电需求的技术和产品甚至多样化解决方案已经基本就位,那么,具体到实际应用层面又是怎样的情况?对此,商用汽车新闻传媒记者也在展会现场进行了了解。
“现在重卡的电量越来越大,从以前的282度到现在的700度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重卡需要的充电功率也越来越大,且各个产品间充电的差异性很大。比如一个场站里,一些老车可能需要两、三百千瓦左右的功率,有些新车需要五、六百千瓦甚至兆瓦的充电功率,显然,单一的单桩产品是无法满足这个需求的,这就是现在充电堆产品越来越多的原因。它更灵活、能够同时满足不同车辆的充电需求,且后期还能扩容,能够适应车辆的高速迭代升级。”绿能慧充产品讲解员告诉记者。
显然,对于公用场站或自有车辆品牌及配置丰富的客户而言,充电堆能够为他们带来更高的充电效率。然而事实上,目前市面上销量最高的还是480kW充电桩产品。
“这也是由需求端决定的,现在大多数的重卡客户用的产品电量在400度左右,480kW的桩刚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一小时内能将电池充满。我们也有960kW的充电桩以及更高兆瓦级的终端,但目前只有矿卡客户会用超大功率充电桩。”电闪加产品讲解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虽然现在兆瓦级超充技术已不罕见,但实际的市场需求其实并不多。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目前已投入终端运营的大量电动重卡产品并不支持超充技术,盲目提升充电功率反而会对电池造成伤害。其次,超充站建设成本远高于传统充电站,运营商及车队客户需要承担更大的资金压力。此外,超充桩的建设对电网基础设施有着极高要求,充电时可能导致电网过载等情况产生,影响城镇正常用电,这也是超充设施目前还无法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
“对于我们的多数客户来说,一小时的充电时长是刚好符合需求的,因为司机也要吃饭休息,这算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时间。就算能够通过用更高功率的充电桩进一步缩短时长,但相应购置成本也会提高,对他们而言并不合算。”电闪加产品讲解员补充道。
通过此次充换电展可以看出,以兆瓦级超充和智能充电堆为代表的高功率、高兼容性解决方案已成为主流技术发展方向。然而,受制于现有重卡电池对超充的兼容性、电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及成本效益考量,当前的市场需求仍高度务实。尽管如今超充技术发展高歌猛进,但其大规模落地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需要产业链协同解决。电动重卡真正走入超充时代,还需一段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