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新网原创】
4月24日,上海临港新片区迎来全国首座重卡兆瓦级超充示范站 ——“上海1号站” 的盛大落成。作为上海市交通委重点示范项目,该站融合华为数字能源尖端技术,为我国新能源重卡产业发展树立了全新标杆。据介绍,本次发布仪式是“2025交能融合产业创新大会暨第二届电气化公路技术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由华为数字能源高级顾问楼建平主持,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交通投资企业、能源相关企业、科研院校代表在场观礼见证。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科技信息处副处长王大军、华为数字能源中国区副总裁宋凯以及运营方代表上海华星鸿和董事长於海燕女士莅临活动现场,并为本次活动致辞。随后,王大军、临港新片区建交中心科长袁应根、华为数字能源副总裁何波、临港投控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赵勇、於海燕等领导嘉宾共同登台为“上海1号站”开站剪彩。
为何首座重卡兆瓦级超充示范站花落上海临港?为什么华星鸿和要吃第一个螃蟹?请看商用汽车新闻传媒的报道。
王大军
宋凯
华星鸿和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商用汽车新闻了解到,该站点投建方和运营方为华星鸿和旗下翊珠通信,采用华为兆瓦超充解决方案,项目位于临港集卡服务中心内。
於海燕表示:未来三年,翊珠通信将在上海外高桥、宝山、太仓及长三角核心货运通道布局充换电站,全面应用华为兆瓦级超充技术,构建一体化充换电网络,助力物流重卡新能源化,降低综合运营成本,并依托临港集卡服务中心的枢纽优势,打造临港绿色运输示范区,为长三角减排脱碳贡献力量。
於海燕
华星鸿和有如此魄力,源于於海燕对于新能源重卡的前瞻判断以及对华为兆瓦超充技术的看好,随着今年新能源重卡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一季度新能源重卡的销量已经突破3万辆,渗透率已经逼近20%,新能源重卡迎来了关键转折点。
转折点往往意味着市场趋势的改变,华星鸿和作为上海老牌的重卡经销商,自然不会错过新能源重卡爆发的机遇,在对华为超充技术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后,於海燕决定成为“上海1号站”的运营方,这也是华为在全国首个重卡兆瓦级超充示范站。
於海燕告诉商用汽车新闻传媒,这源于华为兆瓦超充技术的领先与突破,此次启用的华为兆瓦级超充站,15分钟极速充电,单车位功率可达1.44兆瓦,双枪可实现2400A持续补能,实现“冲5分钟跑100公里”,大幅缩短重卡充电时间,为物流运输效率提升树立行业标杆。此次示范项目落地,标志着我们在充换电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之所以选址在上海临港集卡中心,源于这里是上海集卡车辆和司机的聚集地,据介绍,临港集卡中心自2021年建成后,日均服务车辆1200辆次,目前已累计服务11万人次、65万车次。重卡兆瓦级超充示范站的建成,不仅将助推上海临港片区新能源重卡的示范推广,为绿色交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全国新能源重卡推广、应用树立了典范。
兆瓦超充彻底改变重卡生态
在这里,不得不提华为兆瓦超充技术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商用汽车新闻传媒在现场见证了全球首个兆瓦级超充桩为东风重卡极速补能的演示,1分钟就充了5%,在1多分钟充电速度就达到1.4兆瓦,实际速度超过2000A,仅用2分钟的时间电池SOC达到20%,6分钟SOC达到45%,18分钟SOC就达到了90%。演示过程诠释了什么叫15分钟完成300kWh 电池包的 80% 补能,充电5分钟行驶百公里!
据介绍,演示的东风超充重卡搭载3.5C电池,目前已推出318kWh和350kWh两种电量,可面向市场销售,搭载苏州绿控315kw大电机,最高可达693匹马力。以搭载350kWh电池的车辆为例,充电15分钟可续航200公里,补能效率提升4倍,日运行时间增加3个小时。
华为数字能源公司总裁侯金龙此前曾表示,像短途场景用300度电的重卡,单次充电60分钟以上甚至更长。如果扩张到中长途场景,需要500、600度电,补能将近2个小时。而华为兆瓦超充的落地商用,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这种技术突破甚至可以用重新定义充电物理极限来形容,因为15分钟完成了300kWh 电池包充电至80%,而且在通用负载下可以稳态持续30分钟。并且华为兆瓦超充可以向上支撑、向下兼容,支持200V-1000V全电压平台,兼顾商用车、乘用车不同车型需求。
可不要忽视稳态输出这四个字,“能够长时间稳定输出2400A”,就像飞机的最大速度和续航速度的区别,并且由于采用全液冷架构突破散热极限,散热效率比传统风冷提升30倍,可将设备故障降低50%,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
此外,针对重卡的运营场景,华为兆瓦超充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即便是极高的温度、极高的盐雾、极高的粉尘、极高的湿度和极低的温度(-40℃至60℃),华为兆瓦超充都能稳定运行。
结语
华为兆瓦超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对行业所能带来的巨大改变,看到风口的人已然早早行动起来,而观望者也将随着重卡超充生态的构建迟早改变,当兆瓦超充从一个点到一条线再到一张网“连点成线建网”时,在交通运输领域,国家所提倡“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时也将得到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