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卡车之家纯电重卡测评中途换车?真相远比表象复杂!

2025-03-16 来源: 作者:

近日,卡车之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重卡电耗对比的视频在全网引发热议。这些视频标题吸睛,诸如《4家电动重卡相同工况下电耗差异有多离谱》,乍一看,似乎为广大卡友和行业人士揭示了重大内幕,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抱着好奇心,小编仔细翻看了测评视频,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不仅测评结果缺乏公开、专业、严谨的科学依据,测评拍摄过程更是漏洞百出!
测评不公:关键变量失控,结论何以服众?
驾驶行为差异:能耗的“隐形变量”
我们都知道,卡车能耗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息息相关。急加速、频繁制动、车速波动等行为均可显著影响电耗水平。而在此次测评中,四辆卡车由不同驾驶员操作,其驾驶风格、经验及操作习惯均未统一,更未公开驾驶员驾龄、从业年限等基本信息,博主口中的绝对公平是如何保证的让我们不得而知。仅用一个所谓“黄金右脚”给予红包激励的方法就想将此重要变量掩饰过去未免太过差强人意。变量失控的测评,无异于将短跑运动员与马拉松选手置于同一赛道比较,何谈公平?
载重差异:被忽视的“基础参数”
载重差异直接影响车辆行驶阻力与能量消耗,这是行业公认的基本常识。而在一个全网坐拥几十万粉丝的大V公开发布的“专业”测评视频中,竟对四辆电动重卡的载重是否相同这一重要信息只字未提。究竟是视频时长所限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为了获取真相,小编随机调取了测评结果第一名及最后一名的两辆测试车辆信息进行查看,却惊人的发现,第一名车辆空头加挂车17.82吨,最后一名车辆空头加挂车18.5吨,两车重量足足相差了0.68吨!若连“吨位一致”的基础条件都未满足,测评结果如何反映真实电耗水平?

测算方式粗放:缺乏科学性的“计算结果”
测评中仅以“充电量除以行驶里程”来计算电耗,测评能耗计算数据中并未涵盖司机排队等待时使用暖风等车载设备的耗电情况,有驾驶过新能源车型的朋友都知道冬天暖风消耗能量巨大,根据行业平均水平测算每小时耗电量约为5~7度电,而在重卡车型宽大的驾驶室、长时间排队以及充电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电耗计算忽略这一关键因素,可见测试结果的得出极为不严谨。更未公开车辆消耗SOC(电池电量)、行驶里程、充电电量等起始和终止的关键数据,加之测评中所有数据的展示仅通过主持人口述,也未有镜头录到车内实际表显,给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更是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此拙略和不专业的测算方法,直接导致数据失真,结论可信度存疑。
过程存疑:监督缺失,何以自证公正?
全程无监控,过程不透明
从测评过程来看,更是疑点重重。主持人反复强调该测评是建立在同样路线、同样装卸地点、同样充电站充电的基础之上。可通过视频的展示我们发现每辆卡车行驶所处的道路都不尽相同,除了在出发前四辆车有过在同一地点的唯一一次集体出境,测评过程中最多仅有过两车同时出现在同一路段匆匆带过的一个远景镜头。这不禁让小编疑惑,此次测评既未公开全程监控录像,也未邀请第三方机构监督,更未披露测试路线、路况、充电桩校准记录等细节,如此缺乏透明度的测评,如何证明过程中无人为干预或操作偏差?
行业态度:无惧挑战,但求公正
小编认为卡友们想看到的是一场载重相同、路线一致、全程透明的真刀真枪的比拼;行业需要的是一次拒绝“变量魔术”、经得起放大镜审视的硬核较量。当“换车疑云”与“车牌把戏”成为测评主旋律,受伤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商用车市场的公信力!"
我们坚信:商用车赛道的竞逐,容不下暗箱操作的灰色滤镜。唯有让每一度电的消耗晒在阳光下,让每一辆车的对比都经得起推敲,中国新能源重卡才能真正以实力赢得世界的尊重!公平,才是对用户、对行业最深的敬畏!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头条新闻

卡车之家纯电重卡测评中途换车?真相远比表象复杂!

2025-03-16 来源:
近日,卡车之家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重卡电耗对比的视频在全网引发热议。这些视频标题吸睛,诸如《4家电动重卡相同工况下电耗差异有多离谱》,乍一看,似乎为广大卡友和行业人士揭示了重大内幕,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抱着好奇心,小编仔细翻看了测评视频,可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不仅测评结果缺乏公开、专业、严谨的科学依据,测评拍摄过程更是漏洞百出!
测评不公:关键变量失控,结论何以服众?
驾驶行为差异:能耗的“隐形变量”
我们都知道,卡车能耗与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息息相关。急加速、频繁制动、车速波动等行为均可显著影响电耗水平。而在此次测评中,四辆卡车由不同驾驶员操作,其驾驶风格、经验及操作习惯均未统一,更未公开驾驶员驾龄、从业年限等基本信息,博主口中的绝对公平是如何保证的让我们不得而知。仅用一个所谓“黄金右脚”给予红包激励的方法就想将此重要变量掩饰过去未免太过差强人意。变量失控的测评,无异于将短跑运动员与马拉松选手置于同一赛道比较,何谈公平?
载重差异:被忽视的“基础参数”
载重差异直接影响车辆行驶阻力与能量消耗,这是行业公认的基本常识。而在一个全网坐拥几十万粉丝的大V公开发布的“专业”测评视频中,竟对四辆电动重卡的载重是否相同这一重要信息只字未提。究竟是视频时长所限还是背后另有隐情,为了获取真相,小编随机调取了测评结果第一名及最后一名的两辆测试车辆信息进行查看,却惊人的发现,第一名车辆空头加挂车17.82吨,最后一名车辆空头加挂车18.5吨,两车重量足足相差了0.68吨!若连“吨位一致”的基础条件都未满足,测评结果如何反映真实电耗水平?

测算方式粗放:缺乏科学性的“计算结果”
测评中仅以“充电量除以行驶里程”来计算电耗,测评能耗计算数据中并未涵盖司机排队等待时使用暖风等车载设备的耗电情况,有驾驶过新能源车型的朋友都知道冬天暖风消耗能量巨大,根据行业平均水平测算每小时耗电量约为5~7度电,而在重卡车型宽大的驾驶室、长时间排队以及充电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电耗计算忽略这一关键因素,可见测试结果的得出极为不严谨。更未公开车辆消耗SOC(电池电量)、行驶里程、充电电量等起始和终止的关键数据,加之测评中所有数据的展示仅通过主持人口述,也未有镜头录到车内实际表显,给数据采集的真实性更是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此拙略和不专业的测算方法,直接导致数据失真,结论可信度存疑。
过程存疑:监督缺失,何以自证公正?
全程无监控,过程不透明
从测评过程来看,更是疑点重重。主持人反复强调该测评是建立在同样路线、同样装卸地点、同样充电站充电的基础之上。可通过视频的展示我们发现每辆卡车行驶所处的道路都不尽相同,除了在出发前四辆车有过在同一地点的唯一一次集体出境,测评过程中最多仅有过两车同时出现在同一路段匆匆带过的一个远景镜头。这不禁让小编疑惑,此次测评既未公开全程监控录像,也未邀请第三方机构监督,更未披露测试路线、路况、充电桩校准记录等细节,如此缺乏透明度的测评,如何证明过程中无人为干预或操作偏差?
行业态度:无惧挑战,但求公正
小编认为卡友们想看到的是一场载重相同、路线一致、全程透明的真刀真枪的比拼;行业需要的是一次拒绝“变量魔术”、经得起放大镜审视的硬核较量。当“换车疑云”与“车牌把戏”成为测评主旋律,受伤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整个商用车市场的公信力!"
我们坚信:商用车赛道的竞逐,容不下暗箱操作的灰色滤镜。唯有让每一度电的消耗晒在阳光下,让每一辆车的对比都经得起推敲,中国新能源重卡才能真正以实力赢得世界的尊重!公平,才是对用户、对行业最深的敬畏!
获取文中车型询底价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15号1-2-4 《商用汽车新闻》传媒 联系电话:010-88152946

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没有账号 ? 立即注册

已经有账号 ?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