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来源: 作者:商车
【商用车新网原创】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能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但靓丽的数据背后,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仍存在掣肘,产能过剩、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上演。
2024年全国两会上,“动力电池”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多位人大代表、委员就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电池出海等话题,受到重点关注、热议。
焦点一:废旧电池回收
新能源汽车经过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后,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即将到来。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预测,到2027年,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114万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提出,改进动力电池设计,实现标准化、易拆解、易回收,以及规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网络等建议。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也呼吁,利用“互联网+回收”模式且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完全打通的龙头企业,构建规范化的回收渠道示范及带动和推广,实现产业的合规性、良性发展。
同时,鉴于电池内含有铬、镍、汞等有害物质,江铃汽车首席技师刘辉建议,应加快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明确企业的回收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统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电池的二次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商新视角:
透过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可以看到,动力电池回收作为影响电池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环,其关注度逐年提升。特别是随着报废电池的增多,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相关技术、制度、标准尚未健全,这一产业暴露出方方面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规范。
今年两会,来自汽车领域的代表、委员,从电池设计生产、法律监管、数字化管理等角度,为电池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方案。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废旧电池进行科学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做强做大新能源电池回收产业,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效应,更顺应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焦点二:电池“出海”
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锂电池作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三样”,被重点提及。
面对电池产业出海动作,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两会上特别提到,要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则建议,促成新能源产业链联合出海,并推动全面电动化,多举措降低海外政策对中资企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引导或设置明确对外投资规则,以合作共赢替代无序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商新视角:
电池行业相关代表的建议说明了,技术,是电池产业走出国门的底气。电池企业仍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性能;同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电池结构等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另外,伴随着国内产能增加,价格剧降带来“内卷”压力,使得出海将成为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集体动作。面对国际市场潜在风险和阻碍,国内电池企业可以吸取整车出口积累的先期经验,组团出海,加强合作,避免无序竞争。除已形成的优势市场,电池企业还应在新兴市场加紧布局,做好两手准备。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行业也积累了一系列先发优势,但要构建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亟需行业系统性思考和梳理。作为新兴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仍处在上升期,扎实走好每一步,以实际行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是2024两会人大代表、委员们给出的解题思路。
【商用车新网原创】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产能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超过940GWh,同比增长25%,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但靓丽的数据背后,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仍存在掣肘,产能过剩、行业洗牌正在加速上演。
2024年全国两会上,“动力电池”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多位人大代表、委员就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其中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电池出海等话题,受到重点关注、热议。
焦点一:废旧电池回收
新能源汽车经过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后,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即将到来。据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预测,到2027年,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114万吨。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提出,改进动力电池设计,实现标准化、易拆解、易回收,以及规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网络等建议。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也呼吁,利用“互联网+回收”模式且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完全打通的龙头企业,构建规范化的回收渠道示范及带动和推广,实现产业的合规性、良性发展。
同时,鉴于电池内含有铬、镍、汞等有害物质,江铃汽车首席技师刘辉建议,应加快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明确企业的回收责任和义务,并建立统一的回收渠道和管理平台;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环境保护,推动电池的二次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商新视角:
透过代表、委员们的建议,可以看到,动力电池回收作为影响电池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一环,其关注度逐年提升。特别是随着报废电池的增多,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由于相关技术、制度、标准尚未健全,这一产业暴露出方方面面的问题,亟待解决规范。
今年两会,来自汽车领域的代表、委员,从电池设计生产、法律监管、数字化管理等角度,为电池安全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方案。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废旧电池进行科学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做强做大新能源电池回收产业,不仅具备一定的经济效应,更顺应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焦点二:电池“出海”
在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锂电池作为拉动出口增长的“新三样”,被重点提及。
面对电池产业出海动作,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两会上特别提到,要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引领提升技术进步,企业在走出去时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的“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同时,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
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则建议,促成新能源产业链联合出海,并推动全面电动化,多举措降低海外政策对中资企业的影响,同时加强引导或设置明确对外投资规则,以合作共赢替代无序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商新视角:
电池行业相关代表的建议说明了,技术,是电池产业走出国门的底气。电池企业仍要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性能;同时,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电池结构等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另外,伴随着国内产能增加,价格剧降带来“内卷”压力,使得出海将成为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集体动作。面对国际市场潜在风险和阻碍,国内电池企业可以吸取整车出口积累的先期经验,组团出海,加强合作,避免无序竞争。除已形成的优势市场,电池企业还应在新兴市场加紧布局,做好两手准备。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行业也积累了一系列先发优势,但要构建更有韧性的产业链,亟需行业系统性思考和梳理。作为新兴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仍处在上升期,扎实走好每一步,以实际行动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是2024两会人大代表、委员们给出的解题思路。
查看更多